以实验为载体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admin 2024年3月22日16:45:03
评论
13 4901字阅读16分20秒
摘要

摘要: 积极开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以“四个共同”为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问题。积极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有助于展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基础、生发机制等基础性议题的多维度讨论和跨学科对话。

摘要: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以“四个共同”为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问题。积极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有助于展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基础、生发机制等基础性议题的多维度讨论和跨学科对话。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文科实验室;跨学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段讲话包含了“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和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之间的重要关联性,即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研究、解决若干重大基础性问题为逻辑起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在解决重大基础性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破解重大基础性问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任何理论都是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实、完善、发展的。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构建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以学校教育而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破解的重大基础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层次、环节。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从领域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旨归,需要回应许多重大基础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从“民族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已然包含着对许多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的重新建构。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对许多重大基础性问题,如概念体系、方法论及方法体系、主要议题的设定等进行阐释或再阐释,进而带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创新。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从层次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总体要求、教育目标、主要任务、各学段主要教育内容、实施途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如何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特点,来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落实的关键。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从环节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涉及相关教育资源的开发、转化、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育评价等多个环节,形成链条完整、相互协调的教育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穿到上述各个环节中,需要解决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例如,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既涉及语言认知、心理图式等一系列基础性理论问题,也涉及教学组织等实践问题。再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指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然会涉及“正确五观”“五个认同”的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以实验为载体破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上述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破解,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需要多元研究手段、方法的介入。文科实验的方法作为众多方法之一,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教育部强调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1] ,体现了以“文科实验”为载体,夯实理论基础、生发原创性理论成果的学术使命。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若干基础性问题,如民族认同的结构、层次、认知图式、集体记忆、认同发生的心理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准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学术成果。例如,张积家及其团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和理论阐释,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认同的发展路径为:从个体认同发展到民族认同,再从民族认同发展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个体认同发展到民族认同是一个自我归类和去个性化过程,也是一个认同融合过程,其心理基础是个体的归属需要。”[2] 李静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交往交流交融是不同民族在文化接触、文化碰撞、文化选择、文化心理相融等心理过程中产生的同化、顺应和吸收等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重回路且循环往复运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3]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围绕主线启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验室”的实践探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在上述背景下,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于2021年启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验室”建设项目,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系列实验研究,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围绕主线,构建实验室建设框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验室的基本定位,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验空间、知识空间为支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实验研究的平台。实验室框架的设计,必然服务于、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特征、逻辑路径。为此,实验室构建了以“四个共同”为自变量、以“正确五观”和“五个认同”为因变量的逻辑框架。具体而言,自变量体系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辽阔疆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等四个维度构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因变量体系紧紧围绕“知情信行”展开,重点分析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构建、情感激发、信念升华、行为表现等结果。依据这一逻辑思路构建实验室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以实验为载体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聚焦问题,积极开展实验研究。2023年,实验团队随即启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表征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的实验项目。启动这一项目的初衷,一是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表征和载体,个体在社会文化学习过程中将社会秩序和结构引入内心世界,形成社会个体与民族共同体关联的记忆,需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搞清楚认同心理的发生机制;二是探究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体系及其“心理密码”,解析共同体中个体和群体对符号的认知加工偏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评与教育提供实践支持。在这一项目的总体架构下,我们分别设计了“文字符号”“视觉符号”和“音乐符号”等三项实验。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实验一:字源识字的表征机制及其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提升效应研究。该实验采取字源识字和常规识字两种语文教学方案,在彝族地区选择8个三年级班级进行教学干预实验,实验团队专门开发了字源识字绘本,通过控制班级规模、学生民族比例、家庭环境等多个变量,探究汉字字源识字教学是否可以提升彝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一步阐明字源识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促进效应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字源识字绘本对于增强彝族儿童识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实验二:混合视觉符号增进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联想研究。该实验采用E-prime3.0作为测试软件,通过对混搭或非混搭侗族视觉符号的学习,测量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联想词的积极或消极效价判断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中华民族混合视觉符号能够激发初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极词联想,诱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积极认同。文化符号的混搭作为一种间接的族际接触,可能会降低个体对内、外群体界限的感知,从而提升心理融合水平,在符号认知中隐喻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认知。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实验三: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该实验采用国民歌曲和非国民歌曲的混合设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等相关技术手段,分析主旋律共享神经活动模式,通过评价被试者的情绪唤醒程度,来探讨其神经活动模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国民歌曲能够成功诱发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以实验为载体 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目前,上述三个实验项目已取得初步结果,已完成相关实验报告,部分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见表1)。这些实验项目聚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知结构、心理图式等重大基础性问题,以实证的方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依托扎根学校,构建实验室的支持和反馈系统。文科实验室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空间,其人文属性使得大多数文科实验必然是在实在的人文社会环境中才可以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到了实验室平台与学校的连接、协作、共融。为此,我们在民族地区规划、建设了一批扎根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扎根学校显示出了明显的特点或优势。首先,扎根学校成为实验室开展田野调查、实施实验项目的重要支持系统。目前,实验团队已经开展和正在规划的实验项目,多是与扎根学校合作,在项目设计、资料收集、实验组织等各个环节,与扎根学校充分协商、合作推进。其次,扎根学校是开展相关实验的重要反馈系统。通过扎根学校的信息反馈,实验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对田野调查的信息进行补充、回访,对完善实验项目发挥了很好的信息反馈作用。再其次,扎根学校成为实验成果反哺社会的直接受益者。目前的实验主要针对中小学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来进行设计,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被证明有效的手段、措施,已经在部分扎根学校中得到借鉴、推广。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在新文科建设的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将更加凸显以问题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方法多元互鉴的范式特征,随着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大数据的广泛运用、AI技术的日趋成熟等,实验方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空间。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参考文献: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1-03-19).http://www.moe.gov.cn/s78/A13/tongzhi/202103/t20210324_522252.html.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2]张积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4-06.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3]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作者蒋立松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验室首席专家,杨舒晗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编号:yjg212012);西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国门学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证研究”(编号:CY22250)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3月22日16:45: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1467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