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

admin 2022年12月30日11:06:52
评论
45 14098字阅读46分59秒
摘要

1.《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一幅光明的未来世界教育图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编写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从全球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未来的教育图景。当我们展望2050年时,教育将面临三个根本问题——当前的哪些工作应继续实施,哪些应摒弃,哪些需创造性地全新打造。教育工作者需要践行这份新的社会契约,在改变未来的同时,修复现有不公正。我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工作已近30年,阅读此书,引发了我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教育持续深入的思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这本书主张通过变革教育来应对当前世界三大危机,即人类的生存危机、人权危机、地球生态系统危机,阐释了教育对于人类共同未来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本书从教育学、课程、教学、学校和一切生活领域的学习等五方面审视全球教育现状,论证教育创新的方向,并呼吁拓展教育时空、加强科学研究、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以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形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书中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全球依然有部分人因为各种阻碍而不能接受教育。除了入学机会不平等之外,学业完成率的趋势还显示出我们在教育质量和教育的适切性方面面临挑战。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明确了受教育权的地位,不同阶段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21世纪,教育权利和教育均衡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要普及学校教育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且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保障并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新的社会契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举办优质教育,就是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切性,建设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跨学科化的融合教育体系。学校和教师无疑是优质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显得越发重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书中提出,教育公平必须接纳人类多种形式的知识和表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重视传承——对全球的、地方的、祖传的、具身的、文化的、科学的和心灵的种种知识都给予肯定和接纳。书中还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帮助人类实现彼此和睦、与地球和平共处的核心要素之一,应该使人们能够为自己、为家庭和社区创造长期的社会和经济福祉,这是站在全球团结的高度提出的育人新目标。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既要关注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既有坚定的国家立场,同时也能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未来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具体的对策是什么,并不是一本书能够解答的问题。答案蕴藏在千千万万与你我一样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呼吁,让我们看到一幅光明和包容的未来世界教育图景,虽然当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干扰,但其中也蕴含着变革教育的潜力。与其现在就描述出一种确定的未来,不如接受、展望和期待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张子路,系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校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2.《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卞毓麟/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双重体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是“寄情宇宙:卞毓麟科普与科学人文书系”中的一本,书中一共包含100篇文章,是卞毓麟先生40年来刊登在各大报章中的科学与人文类作品。本书可以说是卞毓麟先生几十年对科学与人文关系思考的结晶。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卞毓麟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本书得到褚君浩院士、景益鹏院士、周忠和院士和著名作家孙顒联袂推荐。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卞毓麟先生对一些科普人文类名作的阅读感想和点评,比如《人类未来细思量》这一篇文章围绕英国马丁·里斯所著的《人类未来》一书展开,卞毓麟先生详细地介绍作者的学识、经历、背景,并总结出这本书是“立足科学,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探究人类应当如何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同时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认为里斯的这本书涉猎广泛,思路明晰,分为当前世界、未来科技、放眼宇宙、哲学探究、把握机遇五部分内容,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亮点。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还有很多科学人文相结合,更为轻松有趣的一些图书,比如在《凝视星空让人们彼此更亲近》这篇文章中提及的由美国蒂莫西·费里斯所著的《望向星空深处》一书。这本书“充满引人入胜的故事,包括历史上的和今天的、作者本人的和其他观星者的、家乡的和世界各地的,总之是观星的或和观星有关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激情洋溢,人文与天文并驾齐驱”。可以说,读本书是“阅读和观星的双重喜悦”,也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双重体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评文章语言描述均浅显易懂,堪称书本导读的典范。将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起来,涉猎颇广,包括天文、哲学、数学、人文、物理等方面,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科普人文类名家推荐书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除了书评以外,在这本书中卞毓麟先生还给大家普及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天文星空知识,包括令不少优秀的科学家望而却步的天王星奇怪“越轨”行为的研究、新行星的不同命名习惯、由两个400倍巧合所造就的日全食奇观等。让各位读者朋友明白天文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书中更为创新的亮点是,部分文章有添加“追记”或“链接”,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撰文背景及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的日后发展。这些新加的“追记”和“链接”栏目,在保留文章原貌的同时,让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的天文知识和宇宙探索的最新成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书中与文章内容相对应全新配置的高清彩色插图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图文并茂,非常适合青少年和热爱天文知识的人阅读。总之,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整体风格偏轻松愉快,打破以往大家对于科普类著作枯燥的印象,实现科学与人文结合。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与人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察之不尽,言之不竭”。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王召强,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3.《中国文化精神(彩图新校本)》 张岱年 程宜山/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用一本书读懂中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文化精神》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人思想困顿,文化荒芜,民族自信心低落。如何提振国人的自信心,有勇气和底气去重拾业已毁弃的传统文化,理解接纳汹涌而至的西方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敏感的文化界率先掀起了文化讨论的热潮,大家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的气象。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岱年先生义不容辞地走向潮头。1982年,他写就《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上。在这篇文章中,张先生提炼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精辟见解,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想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必须有一番系统的梳理考察并重新论述。这对年逾古稀的他来说绝非易事。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弟子程宜山愿意执笔书写,于是师徒合作,历经数年,最终写成如今的十二章、洋洋近四十万言的文化巨著。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第一部分是导论《我们的文化观》,标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其后各章的内容依次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中国文化的论争等,最后一章提出“综合创造论”的文化主张。全部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最好的阅读当然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地畅读。当然,如果选择其中的几章拼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的论述很友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首先定义“文化”“精神”。所谓“文化”,是人类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是文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正是这三层“文化”的包围,才让我们成为特定文化下特定的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所谓“精神”,是相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其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随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作者认为,这个体系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和“天人协调”四个要素。具体说来,“天人协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和与中”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刚健有为”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作者看来,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就已经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一旦失去民族独立就一蹶不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复兴起来,与刚健自强精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刚健自强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倍增。阅读本书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信源于文化,因为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时候,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正当其时,它能让你触摸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本书1991年第一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先生去世后,2006年本书再版,易名《中国文化论争》。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修订后,2015年第三次出版,改为《中国文化精神》。2022年的第四次出版,新增近百幅彩图,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品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书比人长寿。以生命书写学术,薪尽而火传。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很多年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活在书中,照亮我们。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吴贤友,系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教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4.《先生之德风》 檀传宝/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育之爱让我们如沐春风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育之爱是人间大爱,教育之爱始终会让我们如沐春风。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读完檀传宝先生撰写的《先生之德风》这本充满教育温情和专业魅力的教育家回忆录,关于“好教师”的思考、想象、向往纷至沓来,思绪飞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先生之德风》共收录作者回忆、研究大先生的文章总计19篇。其中13篇文章以人物随笔的方式记录了王策三、成有信、孙喜亭、王逢贤、文秉模、萧焜焘、瞿葆奎、陆有铨、陈桂生等著名教授的教育事迹,也通过《父亲老师》《远去的背影》诸篇生动描绘了作者的小学、中学老师等普通又伟大的教师形象。跟随作者细致入微的笔触,读者得以走近“大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们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有爱、有趣、有风骨、有坚守。《先生之德风》所呈现的,正是一幅生动、立体的中国“好教师”的精彩群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先生之德风》下篇选取了与上篇相关的教育大家(诺丁斯、鲁洁、黄济)思想研究的6篇学术性作品,集中阐释了内尔·诺丁斯先生的关怀教育理论、鲁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哲学及“回归生活”的德育思想、黄济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等。这些论文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细致地了解三位杰出教育家的思想,也从另外一个侧面立体刻画了“好教师”的专业形象,是对上篇人物随笔的大有深意的补充。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先生之德风》无疑是个人的教育叙事。作者每每谈及与很多先生的故事,都会细致呈现自己与先生们“从游”的每一个瞬间所获得的“当头棒喝”和“不言之教”,同时也由衷感恩先生对自己的“片言之赐”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助力。这些珍贵的教育之爱就像春天里播撒的种子,在作者的学术生涯里生根、发芽、绽放……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则在与一位位大先生在书中相遇并与作者一样深受教泽的同时,也会深切感受到来自写作者身上那种同样深沉的教育之爱。也正因为作者传承了先生的教育之爱,才会形成一种自然生动但思想深邃的叙事结构,才能让大先生个性迥异,“爱的教育艺术”跃然纸上,从而让读者也能随作者一起,共同沐浴在教育之爱的春风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非常用心地为该书选用了《先生之德风》的书名,并在《自序》中作出了有意义的解释:“《论语》有云‘君子之德风’,本书所有作品都是宣扬大先生的人格、学问之‘大’的,所以‘先生之德风’的书名,最为贴切。当然,‘先生之德风’的另外一个重要意味,就是本书希望能够对那些见贤思齐、有志成为大先生的读者提供可以效仿的榜样。”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先生之德风”,教育之爱一定会传递。我坚信,《先生之德风》会激励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立志做大先生,传承、光大人世间最伟大的精神——教育之爱。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李敏,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5.《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 黄建初/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学会真实有用的反思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科研”一词,或许让广大教师朋友又爱又怕。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但同时,繁杂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也会让我们迷茫无措,一时难以找到教科研的方向。所幸,最近我阅读了《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一书。作为刚踏入职场的新教师,我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的不仅是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开启教科研的信念和勇气。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这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教科研入门问题、教科研基本方法、教科研内容来源、教科研写作过程几个方面,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在每一个小节中,作者都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问题呈现”“案例评析”和“一点建议”。按照这几个板块,作者先提出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然后附上详细具体的真实案例,最后提炼升华,给出自己的建议。作者平实的语言,让“教科研”这件事看起来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困难重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在教育领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从整个大环境来讲,我们一直在说要学会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但从我个人情况来看,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在本书中,明确提到了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几种途径,一是“阅读经典文章和书籍”,包括“撰写读后感”;二是“学习研讨”;三是“撰写驳论文”。书中举了两个案例,分别是“运用命题作文培育批判性思维”和“以有感而发培育批判性思维”。读到这两个案例时,我感到眼前一亮。首先,“驳论文”这样的体裁是我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也从未设想过在教科研中可以采用这样的写作形式。如今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提升高阶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作为授课教师,我自己本身就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驳论文写作就是一种练习方式。其次,书中以案例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驳论文写作方法,包括文章结构、思考角度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走向实证》一书在第四单元专门讲到“如何撰写读后感”,这也是比较出乎意料的一段内容。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所理解的“教科研”从来没有和“读后感”产生过直接的联系,而这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思路。教科研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或者说,从“接地气”开始的研究,对新手教师而言可能是更友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相对没有那么严格、严肃,不至于让人产生太多畏难情绪。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我读书时期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事情务必“先完成,再完美”。这六个字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过于关注细节,希望在每一步都做到最好,但这样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并且给人一种“怎么一直完不成”的畏惧心理。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科研工作也同样无法一步登天。以新人身份横扫各类奖项的选手固然存在,但对于“平凡的大多数”而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稳妥地走好每一步更重要。例如,书中提到的“读后感”就是开启教科研之路的一种方式。并以乌海市海区一小李娜娜老师的读后感为例,给我们展示了“基于课堂教学谈收获”的可能性。读完这个案例,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里面介绍了许多班级管理的经验,我也选取了一些方法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其中有的方法很有效,有的则不太适用。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就可以作出反思,探究一下为什么不适用,怎样修改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我认为,教师写作的核心在于反思,并且是基于真实的情景作出有用的反思。无论采用何种体裁进行写作,最终目的应该都是改进工作,那么是用“读后感”,还是用“课例研究”抑或其他来改进,本质是不变的。当然客观来讲,既然教科研的确区分了不同体裁的写作,那么其间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在我看来,通往学术之山的路可能有数百级台阶,这些台阶需要一步步迈,一次迈几步可能会摔倒,而贪图省力停在半路,必定会错过山顶的风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总之,教科研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吃透艰深的理论,深耕现实的土壤,才能让教科研之花绽放。主观来讲,眼下务必要克服畏难心理,从小处着手,多听、多看、多读,学会作真实有用的反思。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赵思敏,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澎雅小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6.《国际学习科学手册》 [德]弗兰克·费舍尔 [美]辛迪·赫梅洛-西尔弗 [美]苏珊·戈德曼 [澳]彼得·赖曼/主编赵建华 尚俊杰 蒋银健 任友群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研究“学习”的学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学习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致力于促进对学习的科学、人文和批判性理论理解,并参与学习创新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科学从教育心理学发端,之后逐步有其他心理学学科介入,如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超越心理科学范畴的相关学科,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是全球学习科学家社群继《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之后的又一部巨作。来自四大洲17个国家的100多位杰出学者,向我们全景式奉献了多视角、多场景和多学科的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不仅系统介绍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也对学习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除第一章外,本书共分了三大部分共50章。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学习科学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取向;第二部分重点围绕着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和评估而展开,集中展示了全球学习科学家在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就;第三部分围绕着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评价、学习的分析方法等问题展开,为读者呈现了学习研究的不同范式、路径和取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学习科学的一些共同特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1.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聚焦研究人类学习与学习行为;2.学习科学超越了传统的实验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学习一般原理进行探索的老路,关注重要概念,并以不只是通过典型测试衡量的方式寻找学习证据,在研究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上也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征;3.设计创新的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评估方法;4.突出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通常考虑到学习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社会协作观点;5.研究学习活动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学习和学习的相关元素,整合了材料、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评估、领导参与,以及改变教学和学习所需的其他要素;6.打通了传统科学和技术的藩篱,在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相向而行;7.以研究作为实施的一部分来迎接挑战,力求对学习进行大规模干预和改进。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今天的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全面的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技术演变,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不得不对历史上最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进行教育,以达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学术标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学习,尤其是高效数字化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作为教师,只有研究学习,才能胜任工作。从事终身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这反过来又鼓励学生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尤其要率先垂范,做数字时代的终身学习者。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然而,到底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学习的机制和秘籍究竟是什么?如何干预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国际学习科学手册》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全球各界各类学校走向技术丰富环境,在多元时空中,通过弹性混合教学实践,在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中,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焦建利,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7.《教育为人生:变革教育宣言》 [法]埃德加·莫兰/著 刘敏/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寻教育的确定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育何为?“承认我们人类所有的复杂性,充分理解他者和我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会面对未来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建立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埃德加·莫兰在《教育为人生》首页的题语。真理常常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法国思想大师、复杂性哲学的创始人莫兰先生这本关于教育的小书就是如此,读来让人欲罢不能。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书中,莫兰先生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当前各类教育危机。这些危机映射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非常容易激发一线教师的共鸣。比如我们关注学生们每一科的成绩,关注他们学到了什么,学的水平如何,但往往却忽视了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疏离感,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习的目标和乐趣。而当他们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问题时,却可能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今天,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分离,互相不踏入彼此的家门。“自然科学虽然了解客体,却忽视认识主体,缺乏对科学不可控的未来的反思”,从疫情到核泄漏,从校园暴力到区域战争,这是一场多维度的危机。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如何化解危机呢?莫兰先生在书中从复杂性哲学出发,号召来一场思想的革命。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系统地、辩证地、全息地思考,如何学会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莫兰先生在书中还大声疾呼: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文明”“互不理解不仅危害我们的私生活,还让整个世界为之承受痛苦”“理解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我真的不能更赞同了!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师生疏离、亲子冲突、家校冲突,都是由不能达成理解与共识造成的。我尝试探索通过“对话”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断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对话,以建构新的认知的过程。我感觉莫兰先生阐释的“理解”的概念、路径恰恰为我的想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就是源于师生之间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话,而导致相互不理解。正如莫兰先生所说的,“让新一代能够普遍理解他人,并承认他人既是自己的同类又与自己相异”,才可能弱化或化解冲突。我一直把对话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工作信仰,我相信“基于平等、经由沟通、达于理解、形成共识”的对话可以使人放弃成见,趋向共识,还能激发创意,创生新质,产生神奇的力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当然,所有改革的终点都将指向美好的人生。在莫兰先生批评西方将物质生活等同于美好生活,消费主义和金钱的权力损害了人的智慧,个人主义驱逐集体主义,偏执和阴谋论取代理性和批判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反思。美国学者丹尼尔·扬克洛维奇说,当今的美国社会,所有人都被套牢在自己的社群、更大的座驾、更小的家庭、专业的藩篱以及孤独的自我里,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他人且越来越孤立,越来越不团结,无法融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分科走向跨学科,我们的世界需要从分裂走向和平,我们的生活需要从隔绝走向融合,我们的观念需要从单向度走向融合。融合的最高形式就是爱,就是接纳,莫兰先生以人本主义的立场在书的结尾,寄希望于“爱的再生”,他将西方的Eros(古希腊语:爱)与儒家的仁爱联结,化成变革的钥匙。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愿我们通过本书开启更多的对话,共执教育变革的宣言,携手前行在通向美好人生的大路上。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李百艳,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8.《教育者的心灵诗学》 金生鈜/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迷茫教育者的“解救”之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从初登讲台到如今,我坚守教育一线三十载,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同时对教育现状也有诸多担忧,一直在苦苦思考其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近日拜读《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让我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智慧的启迪、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本对迷茫教育者的“解救”之书,值得深读。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育如同一条长河,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是爱与责任。在这里,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迎风绽放,教育者与求教育者共同经历成长。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哲学,是诗篇,是精神,是行为,是生命,是对话,是尊重,是科学,是艺术,是博爱,是努力……本书提醒教师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促进求教育者心灵的变革。我由此深深觉得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其意义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更多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且自由的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在人生旅途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教育者,其实都处在“追求自己心灵的完善”的过程之中。正如一片树叶,只有不断地吸收养分才能成长,一旦拒绝成长,必然走向枯黄和死亡。“没有完善的心灵,只有心灵自我变革的过程。”“只有那些自觉地提升自己心灵的人,才是教化人的心灵的教师,即那些不断寻求向着美善而变革自身心灵的人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教师。”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某些技能、知识以某种方式传达给求教育者,他们是以自己的心灵与求教育者的心灵交流的人。不但教育者必须懂得心灵变革的智慧,而且要把教育者和求教育者作为心灵的拥有者。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教育智慧的获得在于追求智慧或真理。”教育者必须热爱真理,但真理不是站在那里等着召唤,真理只出现在不断实践与追求的路上。在路上,追求有尊严的生存,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作为教育者的真实的幸福,从来不讲形式、不讲排场、不讲热闹,教育者只有以如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就使求教育者获得真善美的事业。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本书批判了那种“倾向于以专业化的技术和野蛮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灵朝某些特定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机构的文化,强调了教育机构精神文化气质的重要性。这让我颇有同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走进过不同的学校,总能感受到每一所学校的文化,感受到不同的精神力量与人文内涵。学校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载体,浸润着学校里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学校文化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感人氛围,产生一种巨大的渗透力和约束力,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同化,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实现自我发展。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一定要回归“育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是分数而是幸福,不是训练而是创新,不是约束而是唤醒。通过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让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快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好像没有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的灵魂。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读完这本书,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甚理解,但是又有很多思想直抵心灵,唤醒了我积淀在内心的热情,解答了我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者的心灵诗学”,是一种坚持、一种态度、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赵彩霞,系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小学校长)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9.《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著 商务印书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回到常识阅读文学经典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温儒敏老师有多重身份,而这些身份可以对应大致三个场域的工作:文学研究、文学教育和文学生活。《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一书恰是将三种场域的工作统合起来的枢纽。这种枢纽意义体现在多向的传导上:多年来课堂一线的备课讲稿结合了他深耕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数十年的学术积累,这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的结合;最近十余年来投身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的辛勤工作,结合由他首倡并带动学界研究范式转换的“文学生活”研究,又将文学研究、文学教育的心得体会融入无所不在的文学生活中。文学生活质量的好坏与文学教育是否得当密切相关,而恰当的文学教育又离不开文学研究的支持;反过来说,了解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了解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阅读实际,也有助于反思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实施路径,有助于新的研究视角的打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本书在分析现代文学的名篇时,有一种非常自觉地回到常识谈经典的立场,注重从一般读者的阅读认知出发。比如,本书有三十讲,涉及的作品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读者较为熟悉的,在篇目选择上注意与中小学教材的选目相结合。又如,书中提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现象,温老师在解读时就着意从普通读者阅读的难点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对《野草》的解读尤其如此。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温老师讲解经典作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方法性知识”的引领,二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行文风格。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我个人在讲现代文学的相关课程时最大的感受是,大多数学生面对文学名篇的解读思路比较僵化和刻板,没有毛茸茸的审美感觉,不能有机地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没有真正细读的能力。温老师的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方法性知识”的干货,就像是给了学生们一把把解码的钥匙。比如解读《狂人日记》时的“反讽”、《莎菲女士日记》的“心理成长小说”、《子夜》的“新人”形象、《边城》的“白日梦”、《骆驼祥子》的“异化”、《零余者》的“情绪流”、《围城》的“结构分析”、《白毛女》的“民间伦理”等,这些概念背后其实都连接着复杂、体系化甚至可能是晦涩艰深的理论阐释。温老师却能融会贯通,化繁为简,化缠绕为晓畅,化艰涩为清通,极少“掉书袋”,这是很考验学术功力的。我记得听温老师在山东大学讲的第一堂课就是现代文学精读课,讲的是老舍,特别谈到了《骆驼祥子》采用的旅行结构,虽然此前已经看过相关的学术探讨,但听温老师现场娓娓道来,还是有如坐春风之感。在本书中,温老师用“五四摇滚”评价《女神》,用“土得掉渣的美”讨论赵树理,讲《荷塘月色》时提醒学生要懂得享受冥想和独处,等等,也是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的体现,是对读者一种非常亲切平和的阅读引导。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读温老师这本书,让我想起两本小书,一本是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一本是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两位论敌在学术生涯的晚期不约而同地做起文学经典的普及工作,虽然他们观点不同、歧见迭出,但都是功德无量的。温老师此书的价值也在于此,它是真正的正本清源之书,书籍汇编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篇目,也耐心地告诉读者如何借由慢慢扩大的方法认知和渐渐丰富的审美经验建立阅读的经典化,告诉青年人怎样沉浸在作品中,怎样激发审美想象,怎样留恋和进入细节,这都是特别有意义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马兵,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10.《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熊秉真/著 周慧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教师喜爱的TOP10图书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一趟关于中国童年的温柔航程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学者熊秉真女士在《童年忆往》一书序言里写道:“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着,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因为这样的大惑,她就有了若干知识上的访求,《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即她访求之下的美好回响。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有关童年史研究,更多的学者与论著出自西方,其内容也多是基于西方历史发展中“儿童的发现”、家庭生活变化与社会福利研究等,熊秉真女士沉浸中国历史,致力中国儿童生活与健康问题研究,为中国童年写史,被称为该领域披荆斩棘的先锋。本书是她于“漫长的时间里应邀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和论文的结集”,成书时通过结构化的思考与整合,定为三编,分别是“身体状况”“社会生活”“多样性”,总计八章,涉及婴幼儿养育、医疗,儿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情感世界等多个维度。这样的三编文字,恰好呼应书名“慈航”,是对传统中国儿童身体、精神成长的一段温情回溯,也如著者所译,“同情之旅”,在她的研究里,近世中国儿童的生活和童年的经历,“被投射成一趟关于中国历史的温柔航程”,令人赞叹,也令人神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所谓“神往”,此言实不为过。读者若假想有一个传统中国的孩子,自诞生之日,会经历什么样的成长,读了《慈航》几乎一目了然,著者钩沉史料之丰富之细腻,足以将这样一段成长拼接、描述清晰。从幼医的变迁来到新生儿的照护,第一编第二章里有《脐风和断脐法》一节,所述正是新生儿来到世界如何度过第一道健康关口。要不是从这本书里读到,我是完全不知道早在3世纪末,《针灸甲乙经》就提到了著名医生皇甫谧对婴儿脐风的治疗,换句话说,当时的人就已经被新生儿的这种疾病困扰。单这一个细节,是儿童生活史,是医学史,也是社会史,可见著者用功之勤,用功之深,而且,这本身就具有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对一个话题,研究的起点该落在哪里?研究童年史,不仅是对成长后的童年生活进行观察,更有对童年的基础,也即出生、身体长大这些方面的调查,第一编第三章为《哺乳和哺育》,同样是好的例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此编读完,不由得感慨,都说古代中国没有“儿童”,以医案而论,对儿童的各种关照又可谓多矣,这该如何解读?在著者看来,儿科的成熟确实给这一群体带来“专业”的照料,导致了对身体、物质和文化的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引发的社会压力和制度则侵蚀了在此前相对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状态,也因此,儿童的精神生活就“被动”开始变化。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本书第二编“社会生活”着眼于上述儿童成长历程,建构起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场景:“幼教模式”“读书种子”“母亲的声音”“丧亲之痛”等,从这些场景看过去,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中国,作者以大量年谱、回忆录、私人笔记为资料库,爬梳剔抉,参互考寻,虽是论文,但笔端常带感情,情理交融,读者如临其境,几多深思。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第三编“多样性”两章,可看作著者的拓展研究,但这个“拓展”极有价值,带来理论的先声,近二十年过去,童年社会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著者这一编里所讲,大概也启发了太多人。比如第八章,有《好孩子》一节,短短的文字,是对儿童何以教养的省思与无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说回熊秉真女士的“大惑”,与其说这是她的未知与不解,不如说这是她的热爱与努力,将“现代性”的注意力引导到社会上最脆弱却被忽视的人身上。她在书中引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孔尚任记得花园的豆棚上长着一株漂亮的葫芦,结出的果实优雅,腰肢纤细。五岁时,他经常站在大孩子的肩膀上摘下一两个葫芦来做房间的装饰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这样一个自然、自由、自足的儿童形象,令我印象深刻。我想,阅读《慈航》,在对传统的回望中,体验近世中国儿童成长旅程,也就是为了今日儿童之理解与解放,让他们同样拥有一个自然、自由、自足的现在,由此,去往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未来。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作者刘慧,系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名单按书名首字母笔画排序)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30日第6、7、9、10版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2月30日11:06: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67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