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留学为桥 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admin 2023年2月20日13:45:59
评论
27 7036字阅读23分27秒
摘要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近年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的言论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其中不仅应重视由官方、政府力量主导的国际传播实践,更应加强、借助民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桥接作用。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他述中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兼具中西方文化优势的留学人员群体自古至今都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群体因在中外两地具有旅居、学习经历,熟知中外文化差异,能够洞悉海外受众的文化心理和心理需求,对中华文化与外国受众兴趣点的嫁接与把握更为精准。面对留学人员群体,我们可通过提炼中华文化中具象的中国元素,精神层面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与世界价值、人类问题接合的中国理念这三层释义,实现让外国受众从产生“文化亲近感”“文化认同感”再到产生“文化好感”的发展进路。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近年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的言论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其中不仅应重视由官方、政府力量主导的国际传播实践,更应加强、借助民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桥接作用。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他述中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兼具中西方文化优势的留学人员群体自古至今都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群体因在中外两地具有旅居、学习经历,熟知中外文化差异,能够洞悉海外受众的文化心理和心理需求,对中华文化与外国受众兴趣点的嫁接与把握更为精准。面对留学人员群体,我们可通过提炼中华文化中具象的中国元素,精神层面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与世界价值、人类问题接合的中国理念这三层释义,实现让外国受众从产生“文化亲近感”“文化认同感”再到产生“文化好感”的发展进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国际传播;留学人员;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我们对如何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考,更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传播格局也发生着变动,我们不仅应重视由官方、政府力量主导的对外传播实践,更应加强、借助民间力量在国际传播当中的重要作用,用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窗口,在变局中重塑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促进各国人民积极对话、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一、“重塑中国形象”的迫切性与“他述中国”的重要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一)“重塑中国形象”的迫切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与变革。中国面临着国际形象“他塑”、信息流“逆差”、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落差”等问题,阻碍了自身与世界的交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该问题的产生既有外部因素,亦有内部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绝大多数外国民众没来过中国,不懂中文,对中国的认识大多来自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他们认识的中国是西方主流媒体“转述”的中国,而这些“转述”常常失真,甚至带有偏见。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国际传播中,如果不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作恰当的提炼与展示,则很容易“鸡同鸭讲”。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思考更加适宜传播的中华文化,或将其用更加有效的方式传播出去,并寻求更加有效的传播主体至关重要。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二)“他述中国”“民述中国”的重要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利用诸如前两次全球传播浪潮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化传播模式与机制已不再适用,而第三次全球传播浪潮中互联网的出现则让更多人有更多渠道了解另一个世界,但大多数渠道仍然带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反而有可能加深对外传播中的隔阂。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中,迫切需要更多了解真实中国的“他乡人”(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的中国人)作为联通两种文化的“中介”,以他们的“身体”为媒,在不同文化间穿梭,利用“他述中国”的方式将真实的、“一手”的中国体验和中国印象带回去或者带出去,主动讲述真实的中国。通过此种人际传播的方式或经由他们所产生的媒介文本(社交媒体内容)实现硬性传播到柔性传播的转变。外国推特博主Jerry Grey曾在推特上发布9000多篇关于中国的贴文,呈现了他通过骑行了解到的真实中国,既展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也讲述了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中国对他的吸引力,受到上万名网友的关注。而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人员到达其留学国家后,也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向当地民众讲述中国故事。外国来华留学生的“他述中国”以及中国留学人员的“民述中国”方式使得中国故事增加了全新的视角与新的内涵,使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更加深入人心。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二、留学人员群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桥接作用及必要性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一)留学生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唐朝时,日本为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曾大量派遣“遣唐使”来华访问、留学。又如琉球国在明代频频遣使入学中国,使琉球这个“俗无文字”的国家,“始陈奏表章,著作篇什,有华风焉”。可见留学生群体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作为“他述中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兼具来源国和中华文化优势的留学人员群体自古至今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接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除了其他国家向我国派遣留学生,我国也大量派出文化使者与留学人员,他们所到之处,以传播中华文明为己任,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例如民国时期,留学人员不但将外来文化引进中国,同时也积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成果:留学欧洲的辜鸿铭翻译的儒家经典、留学美国的冯友兰翻译的《道德经》等多次再版,促进了“东学西渐”的过程。正如辜鸿铭在《论语》的译序中所说:“我们只是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愿望: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们这本译书后,能引起对中国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此后,亦有不少留学人员著书立说,宣传中国精神、中国观念。如林语堂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所著的《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在美国出版后,“仅仅在9月至12月的4个月时间里就印行了7版之多”。这些留学人员的译著、作品不仅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开始认识真实的中国,破除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奠定了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基础。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这样的重要性同样存在于今天的国际传播中。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与预测,从1999年到2019年,全球学生跨国流动人数增长了近2倍。该报告也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庞大的留学生资源正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好载体,留学事业理应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二)作为“他者”/“民间”和“中介”的留学生群体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当前对外传播的主要矛盾是我们“想讲的”和海外民众“想听的”存在诸多错位,难以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而留学人员群体的“他者”/“民间”身份天然地具有亲和力。依托于官方话语的外交官具有政治背书功能,在对外传播中会自然而然让外国受众产生心理屏障与视听屏障。但在华留学生群体可以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在中国“文化圈”中感同身受,历经“接触”“分解”,进入“重组”“自主”阶段后,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国,在面对其来源国的民众时,中华文化的“他者”身份转化为当地民众的“自己人”身份,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与中国故事的讲述便更容易为海外不同受众所接受,减少偏见与文化隔阂。而海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则因在中外两地均具有旅居、学习经历,熟知中外文化差异,能够洞悉海外受众的文化心理和心理需求,对中华文化与外国受众兴趣点的嫁接和把握更加精准。而且,媒体上的中国报道是抽象、模糊和遥远的,进入外国民众生活的中国留学人员则是活生生的,人们常常以“眼见为实”的个案来推理。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文化的特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看,正是文化的流动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存续与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外的中国留学人员还是国内的来华留学生,他们在传播、吸收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广泛地吸收、融合了外国文化。因此,我们在强调国际传播的同时,也应重视通过接收、融合优秀的他国文化来获得更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即体现于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亦是我们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含义。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三、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多层释义及留学的窗口作用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一)从硬性传播到柔性传播:增强文化亲近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首先蕴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一些外媒在报道中对中国形象多加抹黑,但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具象的中国元素更能因愉悦的体验和接触产生情感相通的作用,也是来华留学生群体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接触到的中华文化。例如中华美食、中医针灸、中国武术、中国服饰等可以产生功用性的愉悦感,中国工艺品、丝绸、茶具等器具可以产生赏玩性的愉悦感,中国的戏曲书法、传统节日、各民族的美景风情则可以在体验中产生浸入性的愉悦感。这些具体的中国元素都具有代表性且能因异域、新奇吸引外国人去体验。海外的留学人员在其中的桥接作用就体现在能够通过社团、在当地的聚会等形式将此类具有体验感的中华文化带出去,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实实在在具象的优秀中华文化元素,留学国的居民在与他们的日常交流、交往中就会形成对中国的印象;来华留学生则能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社会组织及学校有组织的社团活动等形式拉近和中华文化的距离。留学生自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名片和代言人,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此过程中,体验的愉悦感能够增强文化亲近感,这是消除文化隔阂与偏见,愿意接受、观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一步,也是从硬性传播向柔性传播的过程,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如许多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受到欢迎的中华文化产品(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也均让外国受众体验到愉悦感、满足感进而产生文化亲近感,从而改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讲述”:增强文化认同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对于在华外国留学生来说,从“接受”到“内化”是一个过程,从“内化”到“输出”则是另外一个过程,二者之间需要让该群体产生文化认同感,才能使他们客观地讲述中国故事,主动将其传播给外国受众。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对具象的中国器物或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中国元素的喜欢,并不足以让其产生认同感,更大程度上是新鲜感、猎奇感和亲近感。人类学家奥伯格在1960年曾提出“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也称“文化休克”)的概念,即一个人从其固有的文化环境移居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从而产生的文化上的不适应。“文化冲击”带来的焦虑感和失落感会让人对新环境产生敌视,从而对异质文化产生负面评价,并且不理性地对本国文化产生依恋,从而对跨文化交流以及建立异质文化认同产生阻碍作用。而能够消减“文化冲击”最有效的方法则是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这一建构文化认同的方式从器物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在具象的中华文化元素之上的精神标识,包括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处事方法,而这个层面的中华文化在留学人员的语境中多表现为双方交往中的价值传递。无论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带有该文化的文化烙印与认知图式。因此,人本身即是一个带有文化品格的传播“母体”,在此意义上,留学人员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活动则更具有说服力。无论是海外中国留学人员还是与在华留学生紧密联系的中国学生,在与异国人的交往当中,所展现出的如老成温厚、知足常乐的处事态度,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内省思齐的谦虚品格,遇到危机事件时众志成城的集体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感受、接纳,并让对方在交往中感受到此类中华文化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的益处,才是产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路径。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增强文化好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我国提出的一系列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精髓,以及当下全世界所需要的共同价值。比起直接传播儒家经典、通过著书立说等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将“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入消除不同文明之间分歧的解决方案中,将“天人和一”的理念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将“爱人为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理念融入化解各文明争端冲突的解决方案中,将“协和万邦”“尚中贵和”的理念融入各文明共同发展的共同体理念中,将中华文化中的理念精髓与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创造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则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好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在一项研究中,对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议题的感兴趣程度,以及他们对“中共十九大”“中国梦”“一带一路”“依法治国”“反贪肃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理念或关键词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知名度排在前三的分别是“一带一路”“中国梦”和“环境保护”。可以看出,在本身文化构型与文化基因的影响下,来华留学生会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中国式解决方案更有兴趣。因此,需要通过学校的课堂,以多种形式将中国与世界有更紧密联系的故事传达给来华留学生,让在华外籍人士也感受到“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另外,由于中国留学人员在国外长期生活的经历与受到的文化影响,也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引导,以促进世界发展的共情力,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好感,实现让外国受众对中国产生从“文化亲近感”到“文化认同感”再到“文化好感”的发展进路。(作者林升栋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秀云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编号22AZD074]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参考文献: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wfr=spider&for=pc.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2]夏康健,崔士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和深刻内涵[J].中国出版,2021(13):8-13.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3]南方都市报.对话推特上讲中国见闻的澳洲籍网友:骑行上万公里感受到美好[EB/OL].(2020-12-02).https://www.sohu.com/a/435875556_16179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4]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EB/OL].(2020-05-18).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05/t20200518_140355.shtml.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5]张薇.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1912-1949)[D].天津:南开大学,200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6]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M].北京:中华书局,1995.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7]黄明光.明代亚洲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举考试状况探议[J].学术研究,1996(01):55-58.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8](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9]王辉耀,苗绿,郑金连,全球化智库(CCG),中国银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0]卢鹏.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议题方略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154-159.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1]赵云泽.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状况及公信力评价——基于对在京外国人调查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2):49-5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EB/OL].(2019-05-1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5471.htm?ivk_sa=1024320u.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3]Kalervo Oberg.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07):176.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4]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10-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558597695740440&wfr=spider&for=pc.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5]王敏,王令瑶.中国故事的传播中介、传受偏差与传声纠偏——以在华留学生为中介的研究[J].新闻记者,2020(12):56-68.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2期)文章源自多老师网-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20日13:45: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uolaoshi.cn/83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